钢铁产业是否真的在复苏?中国化肥专用管产业现实和未来的命运如何?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梳理。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身上。但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却不足以支撑这种观点。5月份我国发电量下降3.2%,企业所得税和企业增值税继续下降,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国经济回暖仍尚待时日。与此同时,世界银行认为:2009年中国GDP预计增速的7.2%中有6个百分点来自政府支出以及税收降低带来的刺激。毫无疑问,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对于钢铁等基础原材料产品有极大的需求拉动,但绝非经济常态。从这个角度可以得出结论,钢铁市场需求的增量主要来自投资拉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这是对目前国内钢铁市场基本面的判断。所以短期内还不能对国内市场需求的真正启动抱有太大的幻想。
另一方面,对目前化肥专用管市场已经产生的需求还需要冷静判断。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投资拉动对钢铁需求的刺激作用正在显现,但不能忽视在总的需求容量中,有相当部分来自市场存量增加所导致的虚假需求。由于去年四季度以来企业和社会整体库存(包括原材料和钢铁产品)降到低点,市场的好转使这部分社会存量急剧增加,造成了社会需求扩大的假象。由于社会库存的迅速增加,在短时间内极大影响了钢铁产品的供求格局,导致整个产业链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
通钢与建龙集团之间的恩怨纠葛从2005年12月30日开始,在吉林省国资委的主导下,民营企业建龙集团以近12亿元正式收购原通钢集团,持有新通钢集团36.19%的股权。之后08年金融海啸下通钢出现巨额亏损,建龙集团便决定退出,与通钢集团进行股权分立,09年6月通钢盈利后,建龙卷土重来,通过收购吉林省国资委的股份达到控股65%通钢股份。
抛开建龙收购过程中员工安置上处理的拙劣,以及通化钢铁万名员工暴力事件的惨痛后果不谈,单从这一并购案本身来看,其暴露出的是中国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中的体制缺陷,即政府主导、非市场化的“拉郎配”,难以跨域的所有制障碍,和并购背后相关地方政府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协调和讨价还价。
翻开近年来中国化肥专用管业的重组案例不难发现,多数并购是在地方国资委主导的内部国有钢企之间展开,或者是民营钢企之间的并购,国有和民营之间跨所有制的并购极少发生,这正是通化钢铁并购案的特殊性所在。虽然1995年开始中国就提出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是过去的那种思想在钢厂员工中却很难根除。“人人都有工作”正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收购后却宣称要大幅度裁员,直接引爆了已积蓄已久的矛盾,引发了通化钢铁员工的极端行为www.myhejing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