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一洲钢材贸易市场老板,春节前夕携家人潜逃澳大利亚,因债权人发现后对其提起诉讼而东窗事发。
李国清所控制的一洲集团2009年才成立,到他“跑路”前,据估计债务已高达10亿元以上,其中一半来自银行。
目前,一洲集团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在没有确切债务统计结果情况下,已申请进入破产程序。李国清个人和一洲集团公司相关的债权人高达两三百人,所涉案件数十起,将面临在江苏无锡、上海和李本人老家福建多地法院被起诉。
同样面临巨额诉讼的,还有上海和煦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润铭。早在去年12月,黄即被发现已携家失踪,尽管他在银行的几百万贷款最后由联保单位凑齐还上了,但仍欠下巨额民间借贷,被债权人起诉到上海闵行区法院。
随着这些事件的相继曝光,由房地产调控和银根紧缩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正在渐次倒下,这一次轮到了钢贸商。
事实上,这些“跑路”的石油裂化管钢贸商已经不是单纯做钢材生意的了。
业内人士称,国内钢贸流通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分化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单一的钢材贸易商,主营产品只有钢材;中间层是注重产业链延伸的钢贸企业,这类企业以钢材贸易为主业,有的还向下游产业延伸,业务涵盖钢材加工、配送、物流等,有的向上游延伸,石油裂化管拥有钢铁企业,直接生产钢材。
“最高层的钢贸企业其实是个空壳,将企业当做一个融资平台——买地买楼放高利贷。这种模式运作好多年了。"跑路"的钢贸商都是在最高层,他们不断放大资金杠杆,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资金链断裂,只好"跑路"。”一位熟悉钢贸业运作的驻沪担保公司人士称。
我国每年要生产7亿吨钢材,其中相当一部分要通过钢材贸易商销售出去。由于钢材贸易需要占用巨大的资金,钢贸商通常需要获得融资才能保持正常经营。前述担保人士告诉记者,早在1995年,国内就出现了钢贸融资,最早也最常见的做法是仓单质押,也叫货押或动产抵押。
大宗商品包括钢材便于储存也容易变现,因此企业可以用仓单为抵押物向银行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在国外已经运作一百多年,发展较为成熟。上世纪90年代外资行引入后,中资行也开始效仿,先是在经济较发达的浙江一带,后逐渐扩散到其它地区
www.myhejinguan.com www.316lbuxiug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