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在中宇和立恒两家钢厂之间的墙已被推倒,但对中钢而言,将近40亿元的资金“黑洞”不会轻易抹去 在山西省曲沃县的冶金工业园内,有两家企业隔墙而建。一家是曾经因为占用央企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下称中钢)大量资金而广为人知的民营企业山西中宇钢铁有限公司(下称山西中宇),另一家是名不见经传的山西立恒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立恒)。 为了割掉山西中宇这段“盲肠”,中钢找到了立恒。据山西省曲沃县政府网站的消息,中钢与立恒已就中宇达成托管协议。9月29日,中钢党委常委、中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钢股份)副总经理张经华又与立恒董事长章坚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5日,停产一年多的山西中宇复产。 从公开信息来看,立恒只是托管山西中宇,但经《新世纪》多方采访得知,其实山西中宇已归属立恒。从外观上,横在两家工厂之间的墙也被推倒。 不过,近40亿元的资金“黑洞”不会轻易抹去。一位了解双方合作内情的业界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立恒只向中钢支付了一部分,剩余的将分期付清。 www.myhejinguan.com 目前12Cr1MovG合金钢管钢铁行业低迷,一家年产能500万吨钢的民营企业——其中包括收购山西中宇的300万吨产能,要偿还如此巨额的债务,是非常大的挑战。 太钢出局 山西中宇地处山西省曲沃县,由河北人王兴江创办。从2007年起,通过收取预付货款方式,山西中宇不断占用中钢资金,累计金额超过60亿元,其中有约26亿元变成“中宇对中钢的欠款”。 随后,中钢接收山西中宇欲挽狂澜,但事与愿违。2009年11月中钢委托的代管者河北唐山国丰钢铁离开时,山西中宇对中钢的欠款扩大为38亿元,算上中钢收购中宇股权的资金,中钢在中宇陷落的资金高达近40亿元,中钢上市因此停滞。为山西中宇找到接盘者,成了中钢管理层的当务之急。过去两年里,河北国丰钢铁、酒泉钢铁、首钢等多家钢企与中钢有过接洽,均不了了之,最大障碍就在于近40亿元的债务。 这期间最接近成功的收购者,是山西本地的太原钢铁集团。2009年5月,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下称临钢)总经理侯进平带队进入山西中宇考察。当年12月28日,太钢与中钢签署《重组山西中宇公司的战略合作意向书》。2010年三四月间,太钢派人进入山西中宇展开尽职调查。2010年6月13日,太钢集团在临钢召开“太钢集团重组中宇钢铁实施方案研讨会”,决定对山西中宇采取承债式重组。对于重组核心的债务问题,太钢计划以长期分期方式,偿还山西中宇所欠中钢的款项。 但此后重组又陷僵局。有消息称,2010年8月在中钢高层的一次办公会上,由于部分管理层反对,太钢与中钢的重组协议未能获得批准。双方不得不重新坐下来谈,参与交易的一位太钢高层向财新记者透露,“双方在对价等方面有一些分歧。” 今年3月,曲沃县县委书记杨治平在中共曲沃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的报告中又提到,太钢与中宇已就兼并重组重大问题达成共识,重组工作正加快推进。孰料到了5月,风云再变,中钢总裁、党委副书记黄天文突遭免职,眼看接近尾声的太钢重组再度搁浅。 上述太钢高层认为,考虑到山西中宇的现状和当时中钢的条件,太钢收购山西中宇并不划算。“收购山西中宇后,所有高炉都要改造或重建,还要上新的环保设备,这需要另外的资金。其实就是相当于重新购置设备建造一个钢厂。”他表示,“我们当时主要是想要把临钢搬迁到那里,如果把临钢搬迁的因素考虑进去,勉强可以接受。” 立恒接手 立恒接管山西中宇的方案始于今年上半年。黄天文去职后,其职务由中钢党委常委、中钢股份总经理贾宝军接任。8月4日,临汾市市长与中钢集团总裁贾宝军就山西中宇重组一事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临汾当地一位政府人士告诉财新记者,中钢最终和立恒签署协议,与临汾市及曲沃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有关系。他说:“当地政府想打造千万吨的钢铁生产基地,一是为了税收,二是为了就业,所以也想当地企业收购山西中宇。毕竟山西中宇是晋南民营龙头钢企。” 立恒钢铁2002年由福建商人章坚锋创办,其产能和设备都不如山西中宇,但收购后即形成400万吨铁、500万吨钢、550万吨材的生产规模。 据上述政府人士透露,最能体现当地政府态度的就是资金支持。立恒接管之后,需要同时承接山西中宇欠下的银行贷款、税款及其他债务。除最大债权人中钢,山西中宇还有1600多家债权人,债务总额达到52亿元,因为债务问题的涉诉案件多达100多起。 对一家民营钢企来说,一收购就要背负起几十亿元的债务,资金必然成为最大难题。上述临汾官员透露,“在政府协调下,立恒会从当地银行拿到一些贷款来偿还债务和进行高炉改造。” “立恒接管山西中宇,债务也一并承担了,但并没有那么多,起码对中钢的债务就有很大折扣。”上述知情人士并未透露立恒支付给中钢的具体数额,但他透露,债务折扣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而且立恒是以分期付款方式偿还中钢债务,“至于山西中宇其他的债权人,立恒也是一家家谈,也有折扣。”